顶点小说网->次元->回到明朝当太后->章节

250、终于轮到文官们

热门推荐: 食物链顶端的猛兽 都市国术女神 从向往开始制霸娱乐圈 特种兵之战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当铺 我真不是魔神 剑仙三千万 诸天新时代 宇宙级宠爱 女配她天生好命

吵完架,朝臣最关心的是三件事。

一件是好事。虽然大家的工资都已经是实物发放,但这么些年工资不涨也不像话,尤其在财政状况持续改善、宗室和勋贵待遇普遍提升的情况下,也确实该让文臣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了。

于是,汪舜华不用提醒,就很有觉悟的让内阁和六部五寺等各部门讨论方案。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从建极十一年元月起执行新的工资标准。

凭良心说,明朝官俸标准不算低,正一品1044?石、从一品888石,正二品?732石、从二品?576?石,正三品?420石、从三品312石,正四品?288?石、从四品252石,正五品?192石?、从五品168石?,正六品120?石、从六品96石,正七品?90石、?从七品84石,正八品?、从八品?72石??,正九品66?石、从九品?60石。

但这真的是只是理论上。明朝官俸包括两部分:本色、折色。本色包括三部分,月米,每月一石;折绢米,每年两月;曰折银米,每年十月。也就是不论品级高低,每个月只能拿到一石米,然后就是绢和银子,听上去很美好,但是绢布的价格明显比市场价偏高;这还不算,后来折钞也分两部分,上半年支本色钞锭,下半年以胡椒、苏木折钞关支,后又以棉布折支,反正坑死人不偿命。——其中胡椒、苏木这些东西好多还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回来的。

汪舜华当时就在心里吐槽,难怪群臣都反对下西洋,换我我也反对,花钱买虚热闹,劳民伤财到让官员的工资大打折扣,下面的骂两句都算良心了,真到后世,估摸早就两个人了。

建极三年九月以后,不分本色折色,只发米、绢和银三种,一两银子两石米或者两匹绢,和市场价差不多,所以大家都很高兴;现在更进一步,对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正一品提高到1200石,从一品1050石,反正两只手数过来,都是阁老和尚书,没必要委屈人家;四品到二品调整很大,二品都达到了800石,三品达到了600石,四品达到400石;七品到五品增幅最大,差不多涨了一倍,五品达到320石,六品超过200石,七品也达到150石,八品、九品上升到以前六品、七品的水平。

衙役小吏年俸三十石,是从九品的一半,数量庞大,暂时就不动了;学生们加起来十几万人,涨了一半,也不算少。

标准出来了,大家都很高兴,看来当时选择真没错,跟着太后有肉吃!

但接下来的一件事,很多人就笑不出来了:待遇提高了,恩赏也应该规范。当官都讲究封妻荫子、光宗耀祖,这不是客套话,家属不仅有荣誉虚衔,还有实际待遇。

首先,对父母妻的封赠肯定不能免,但是加薪就免了,朝廷财政压力很大,以前基本上是官员本人俸禄的一半,加起来真不算小数目。

重点是对子孙的封赠。宗室勋贵都要通过考试才能得官,文臣子弟绝没有依附父兄就得官的道理。以前官员子弟都是降四品给官,正一品子授正五品,从一品子授从五品,直到五品官,还能授九品。当然,原则上只恩荫一人,首先是嫡长子,及其子孙,直到曾孙玄孙;如果这一支没了,那么就是他的同母弟弟,同样往下推,然后是继室及诸妾所生,甚至亲兄弟子孙,乃至伯叔子孙;这只是原则上,实际上肯定会多请。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然造成官僚集团急剧庞大。以后就不要求了,也不要再往国子监送!虽然是零售,但积少成多,还是会拉低国子监的质量!当然,如果确实很出息,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可以和宗室勋贵一起参加考试,到时候推荐你到国子监或者顺天府学读书!

——当然,文官都是要脸的,怎么可能让子孙参加这种考试。

提出这个方案的是吏部左侍郎李秉。这些年官僚队伍臃肿不堪,大家都看到了;尤其这两年提拔了不少官员,按制度他们的儿子都应该享受恩荫。但汪太后执政这么些年,文臣子弟真正得到荫官的基本没有,腆着老脸去求也不准。既然如此,还不如自己提出来。

但这种做法肯定会得罪很多人,大臣们态度很明确:求不到还不能拖吗?等将来皇帝亲政就可以!

朝臣内部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刚刚进京的宗室们就开始发难,理由也是现成的,就是被张懋抓了现行的杨晔。虽然脑袋砍了,但是牵连了一大片人,尤其他的爷爷杨荣,顺便又扯到他的老同事杨士奇。

三杨是文官楷模,官员自然不会批判偶像,反正人也杀了,事情就算过去了;但宗室勋贵们不乐意了。

秦王就提出:“宗室尚要通过考试才能承袭爵位,何以官员子弟就可以直接授官?难道朝廷亲近外人,却不亲近自家人?”

这话说得诛心,其实当年太祖制定了荫官制度,但执行的力度其实要打折扣的,毕竟他老人家抠门,大家都知道。重臣当然可以申请,但官位不高的估计只能拼人品。一般而言,首辅的儿子可以正六品的荫尚宝司丞,以下的尚书侍郎,运气好,儿子可以授中书舍人,再下面就只有去国子监了。

杨晔官至福建建宁右卫指挥同知,正三品,当然不是全靠祖荫,自己也是有功的。但宗室们不管这些:“如果不是杨荣的恩荫,这等狂悖之徒如何作得正三品,犯下如此滔天的罪行!”

襄王也开口:“太后爱贤,臣等岂能不知?但是选人用人,自来是天下第一等事。难道说父亲贤德,儿子就一定成才?以臣之见,不如让荫官一起参加考试,考过了方能授官,方不负朝廷的重托。”

汪舜华怔了一下,明白上次考封给宗室们的阴影太重,想把文官一起拉下水——想坑我们?那你们也要遭这趟罪!

其实她早就想过规范荫官的待遇,只是这些年太忙,收拾太监、收拾宗室、收拾勋贵,都离不开文官,要是这时候提出来,说不定下面就尥蹶子,于是只能非暴力不合作,拖着不批,或者在授官前命吏部统一考试,不合格的黜落。

现在宗室提出来了,她也就顺水推船:“既如此,以后大臣子弟必须考封通过,方能授官。”

朝臣们无可奈何,总不好意思说自己的儿子比宗室还要金贵;况且考试授官,也是惯例,不过以前就是吏部走个形式,以后恐怕要真刀真枪的干活。

李秉提出的另外一件事更重要。毕竟这么些年,荫官已经名存实亡了;但这一件,关乎每个官员:考成,或者说考核。

这是关乎官员队伍建设的严肃命题,自古就有。

明朝考核京官称为“京察”,主要针对两京五品以下官员。洪武时规定三年一考,但劳师动众,大家都不想干,于是变成十年一考,历史上直到弘治年间规定六年一考。

考察京外官员则称为外察。洪武二十九年定以辰、戌、丑、未年为外官入京朝觐之年,同时进行考察,故称作“朝觐考察”。后沿为定制。届时由吏部会同都察院掌其事。

汪舜华执政后,严格落实太祖皇帝的政策,三年一考,和会试同年。其中四品以上京职官员上述职报告,由太后亲定任免;五品以下京官,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考察,吏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会同吏部考功司郎中主持,并密托吏科都给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咨访,将考察结果具册奏请。考察共分四等: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系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及在逃者为民;才务不及、浮躁浅露者降调。

大计黜罢官员,不复序用,本身目的在于奖优惩劣,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然而因为涉及了官员的奖惩,结果造成徇私舞弊、结党营私等现象十分明显,在发展的后期已经很难真正实现应有的作用。“长官往往博宽大之名,每届京察,只黜退数人,虚应故事,余概优容,而被劾者,又不免冤抑。”因此张居正提出了“考成法”。

这些年各项改革推进,大家都很忙。如何最大限度的激发官员的工作激情,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成了中央的着力点。

汪舜华交代李秉,要草拟具体的可操作的官员考核办法。

李秉历史上以在官员考核中敢于担当著称,如今也和张居正产生了一样的想法,不仅要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察,还要对所办各事按期考核,因此必须立限考事、以事责人。

李秉擦了把汗,汪太后把天下官员的名牌挂书房里快十年了,决心这么坚定,不想得罪人不行。

因此他奏请改革:“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核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其中差等降职。”

“地方官员照此办理,并随时接受中央考核。”

李秉强调:“立限考成,一目了然。要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通过这三本台账,严格控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强调要将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专靠花言巧语、牟取信行的官员列为下考,对于那些缺乏办事效率的冗官,尽行裁撤。”

汪舜华大喜,怎么就不知道“若要一天不得安宁,谈话;若要一年不得安宁,考核”的道理。

就这样干,免得一帮人整天叽叽喳喳不干正事!

当然,考核成果要充分运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指挥棒的作用,此前的年终奖就可以制度化确定下来。

每年年终考核为优的,给三个月俸禄作为奖金;良等,两个月;中等,一个月;差等,不仅没有奖金,还要降职处理。每个等级各有一定比例,优秀10%,良等20%,如果地方任务没有完成,当地所有官吏考核为差等——知道你们都不想得罪人,那就把规矩亮出来。

当然连续三年优秀的,不仅可以多奖励半年工资,还可以优先提拔。

下面的吏役照此办理,由属官组织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可以黜退。

相关推荐:酒剑仙:雨夜宿醉,一剑震天下大唐,我娘胎修炼被李二发现了大唐:李二,你在教我做事?穿越从遮天开始我修了个假仙都市医神狂婿犯罪现场阅读器最不完美犯罪带着一艘战舰,来到了月球星球掌控系统从月球开始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