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军事->十国千娇->章节

第三百五十二章 三国

热门推荐: 我真不是魔神 食物链顶端的猛兽 我有一座天地当铺 都市国术女神 女配她天生好命 宇宙级宠爱 诸天新时代 从向往开始制霸娱乐圈 剑仙三千万 特种兵之战狼崛起

蜀国使臣几经辗转刚刚到达金陵,此时南唐国早就知道周军两路大举进攻蜀国的事了。

那使臣就是个说客,可是任他巧舌如簧也蒙不了南唐国君臣。金陵的人才还是不少,虽然现在气势较弱,但当年鼎盛时期国土疆域不比周朝小,人口和富庶程度更超越周朝;作为一个大国没那么容易被人左右。

说客就算唾沫说干,也只有一个目的:想与南唐国结盟,出兵合击周朝。他的口才还是不错,特别引用三国时期吴蜀联盟才得以长期与曹魏对峙的事儿,非常具有说服力大道理还真是那么回事,周蜀唐和当年的三国何其相似但实际上要重复从前的经典外交,并不是那么容易。

国主李璟安抚好蜀国使臣,赶紧在皇城内召集金陵重要大臣商议。

宏伟的宫殿,雕栏玉砌的精巧,至今还散发着南唐国大国的气度。这个国家比中原任何王朝的建国时间都长多了,长期都是半壁江山的霸主。

平素声色犬马的大臣韩熙载,上殿后率先逐次驳论蜀国使臣的道理,开口便道:王上,今非三国也。

韩熙载侃侃而谈:当年吴蜀两国孙权刘备各有雄心。先说古蜀,无论是前期刘备拒荆州,还是后期诸葛出祁山,时刻都有逐鹿之心;是故刘备时刻威胁北方,可为牵制。

今之蜀国孟氏,观之不似成大事者,除了凭借地势固守两川称帝还做过什么晋汉之交,晋朝被契丹所灭中原大乱,蜀国就占了个秦凤两地,还是晋将主动投降接手的地方,然后就按兵不动坐失良机。中原无主他们都不能出川,现在还指望得上什么

又说我国,同样不是孙吴。晋汉之交时,我国为何无法进兵中原精兵都陷在吴越国了,腹背有吴越掣肘,无可奈何。

大臣们听罢纷纷侧目小声议论了一会儿,大多都觉得韩熙载言之有理。

韩熙载拿眼四顾,继续说道:现在是什么状况淮南之战周军倾巢出动,蜀国动了一兵一马么;同样,现在蜀国被攻打,我国已经势微,且不说力不从心,稍有不慎可能引火烧身到时蜀国照样不会救我国。南方诸国都想把祸水往别人身上引,哪有送上去挡周朝锋芒的做法

韩熙载的主张顿时引起了诸臣的附和声援,这种舆情本来就是金陵主流,大多数人确实不想陷入战争。

但就在这时,王弟李景达出列呵斥道:尔等文臣,只知吃喝玩乐坐以待毙,不足为谋

李景达是南唐王室第一带兵强人,又是国主的四弟,众人都不敢与他针锋相对,只是沉默不语。

尔等的道理太多,本王只认一个道理:打不赢什么都没用李景达言辞强硬道,现在蜀国被迫和周军作战,无论他们愿不愿意也得打;咱们此时不用兵更待何时我有二策,上策出兵荆南灭掉驻留此地的周军,堵死周军东路军,与蜀国东西夹击吃掉周军精锐。下策收复淮南,此时周军精兵尽出,淮南李重进已灭,十分空虚;正可渡江收复东都扬州,尽复江北十四州之地,以为霸业根本。

李景达向上面抱拳道:皇兄一声令下,愚弟愿为前驱。

国主在上面垂目不言,李景达性子有点急,当即又请战道:皇兄切勿信周朝交好之言,更别担心惹恼他们,这世道壮大实力才是正理

枢密使见国主仍旧不言,便道:齐王李景达勿急,王上自有考虑。国家大计,岂能轻率擅动干戈

李景达也不敢执意逼迫,长叹一声,甩了一把袖子脸色不快地退到一旁他的三哥李景遂就是因为参与权力斗争,结果得到被毒死的下场,前车之鉴不远。

李景达退下去,韩熙载这才又开口道:我国不是坐以待毙,而是要等待时机,臣以为现在的时机并不好,太冒险了难以得到国人的支持。

有大臣问:何时才是韩公认为应该等待的时机

韩熙载从容道:老夫先假设一件事,晋朝被契丹所灭之时中原无主,那时如果南唐国能抽身率军北进中原,会是怎样的光景

众人一通议论,这件事已经不止一次被人们提起,辩论甚至涉及到国策层面因为有人认为,如果当年与南方诸国保持和睦,当时没有把举国精兵陷在吴越国的战争中,晋汉之交就可以趁机定鼎中原了。

南唐国国策一直有摇摆,有时候是奉行先统一南方壮大实力对峙以待时机的策略;这条路也有成果,陆续灭掉了闽楚两国,恰恰在对付吴越国时深陷泥潭一直没有解决。打不下吴越国,南唐又实行另一条国策,便是大臣们时不时就提起的鱼诸国和睦共处养精蓄锐。

不过现在的争执已经没有了,南唐失去淮南后实力下降,更灭不掉吴越,所以第一条路已经终止。

韩熙载重提旧事,如果假设成立,现在南唐国就不是南唐,估计已经称大唐建都中原了晋朝灭亡时,河东节度使凭借狭小的地盘南下建立后汉朝,一路招降,因为中原人在赶走契丹后需要一个以主体人口为主的政权。当时南唐国那么大的疆域,只要大军北上,很容易让中原汉人接受;南唐无论如何也比河东那点地盘的实力大得多,机会非常大。

韩熙载等大伙儿议论了一阵,便继续说道:十年前的机遇稍纵即逝,王上已经等了十年,还不能多等稍许么

他看向周围的二十余人,正色道,不错咱们等的就是晋汉之交那样的机会。周军大举进攻蜀国,看似气势汹汹,实则是外强中干在勉强撑场面;只要周军此战不利,中原乱世将近。这一回,我朝应早作准备,而不是急着陷于泥潭。

庙堂上诸臣各抒己见,大概的主张有三种:第一种以李景达为首的人想采取积极姿态,趁现在进攻荆州江北二地,势必马上与大周为敌,进入战争状态。

第二种韩熙载等人,倾向认为周军无法攻下蜀国,预料中原要陷入混乱,坐等更稳妥时机再动手。

第三种比较消极,觉得周朝依旧强大,大势已经进入统一阶段。建议迁都洪州,离开周朝吴越南北夹击事态的金陵,对周朝保持恭顺以后怎么办没人敢说,但大家都明白可能是想看形势没法阻挡时投降,纳土归降结束南唐国基业换来富贵。

就在这时,国主问道:太子怎么不说话

太子是李煜,他已经被国主力排众议坚持立为太子李煜在李弘骥叛乱的短暂时期,表现得非常好,完全和父亲一条心,深受国主信任。

李煜终于如愿以偿,不过做上太子时也不易。朝中有人反对,反对者多认为他游山玩水沉迷音乐诗赋怕耽误大事,找了些借口说他没有儿子云云;但此事在这个世道并不太要紧,养子也可以继承,李煜更容易一点急着就从兄弟家抱养了个一岁多的男童作为儿子,问题完全解决。

儿臣更赞成韩舍人户部侍郎中书舍人韩熙载的主张。李煜谨言道,没有太多的话,但这一句话确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前李煜没有开口,但并不是没有听没有想。

李煜远远地看父亲时,觉得父王真的有点苍老了,不是年龄老也就四十出头,而是表现出来的气度仿佛已经心灰意冷当年开疆辟土攻灭闽楚时的志气已经不在,这样的状况下,父王不可能采用李景达的主张;而迁都坐等投降,可能父王一时还无法接受,毕竟他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候堪称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所以李煜认为韩熙载的主张是最得父王认可的;自己支持他,正好和父王站在一起。

而李煜自己也确实更认同韩熙载的主张。

叔父李景达用兵很有名,但把朝政想得太简单,南唐国很多人包括有钱有势的一批人都不太愿意打仗,不顾所有人的意愿强行把南唐国拖进战争,恐怕麻烦阻力都会很大仗不是想打就打。而且急于与周军开战本来就冒险。

不过要是周军在蜀国战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蜀国地形险恶,并不是那么好打,历朝偶有强主在中原稳定时也拿他们没办法。现在的周朝太后刚刚摄政国内尚不稳固,为了急于建立威信便匆忙出兵,实在是过于冒险可能中原战乱之地的人就是这样,经常要拿国运押在一场战争胜负上。当年周世宗刚刚登基,也是冒险走这种捷径;现在周朝太后及其家将又故技重施。

难道次次都能得偿所愿

周朝太后不是周世宗,那个郭绍更不是。李煜认为这一仗他们很难不栽在蜀国的崇山峻岭中。

本书作者其他书: 大魏芳华 大明春色 大明乌纱 乌纱 奉天承运 天可汗 平安传
相关推荐:我的地球OL游戏随身带个传送门从三体开始射日招惹重生之霸道人生重生迷梦网游之英俊的死灵法师1852铁血中华方舟世界:开局一石头我真是大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