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次元->回到明朝当太后->章节

240、新时代的曙光(上)

热门推荐: 食物链顶端的猛兽 都市国术女神 从向往开始制霸娱乐圈 特种兵之战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当铺 我真不是魔神 剑仙三千万 诸天新时代 宇宙级宠爱 女配她天生好命

忙完太监们的事,还要忙另外一件事:设立皇店。

建极改元,汪舜华就拿皇店开刀进行反腐,如今复设皇店,并不是她突然抽风,想要与民争利。

事实上,早在建极四年,汪舜华就新设了三处皇店。说是皇店,其实是纺织厂。

废除贱籍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为了防止流民沦为难民,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户部就那么点人,于是汪舜华叫来后宫的内宦和资深的宫女,让他们各拿了2万银子,去外面购置房屋机械,招募没有产业的百姓进行纺织印染。

自从做了王妃,身边的侍女都是到龄就打发出嫁了。现在这些,都是当年年龄太大,或者不愿意匹配婚姻的,在尚宫局多年,朝夕相处,很有感情,跪在地上不肯走,只说:“妾愿终身服侍太后。”

汪舜华只认不是感性的人,看到这样子,心中潸然,坠下泪来:“我不是赶你们走,而是为了你们,也为了朝廷着想。贱民辱贱已极,丑秽不堪,有污清化,废除贱籍,势在必行;但这么多的贱民,一旦被逐出家门,没了去处,就只有等死,或者啸聚作乱,成为朝廷的隐患。让你们去办店开厂,就是要给他们一条活路,让他们知道,除了为奴为婢,世上还有他们的去处。朝廷不是只要一个虚名,而是切切实实的希望他们能过日子,能过上好日子。”

“你们在我身边也这么些年了,不管是胸中的才学、气度、格局还是人品,都不错,年龄也不小,不应该就在宫里做个伺候人的奴才;我是希望你们能干一些事,不能济世也能安民,晚年能过得好日子,如果有下辈子,也能有更好的人生。别哭了,你们在外头干得好,过些年老了还回北京来,我给你们找地方。”

宫人们这才收了眼泪,叩头。

当然重话也是要说的:“你们出去不许惹是生非,必须遵纪守法、循规蹈矩,不许滋扰地方、危害百姓。此外,该交的税就要交,该发的工资不许拖欠;账目也要清楚,该你们的不会少,但如果中饱私囊,从严从重处置;我会随时派人来查账目,言官和地方官也会盯着你们,要是不怕死,就往上撞。”

这三处皇店被命为“仁和”,使用统一的名称和标识。经过五年的经营,已经收回了投资,开始盈利——按说不用这么长时间,但这是汪太后亲自主抓的皇店,各方面都极其规范,汪舜华每年都要亲自过问皇店的经营情况,是否按时足额纳税、上缴红利、发放工钱,此外还有奖励创新发明和年终绩效奖励,甚至专门抽出经费,用于支持工人及其子女读书识字——所以虽然资金回笼要慢一些,但员工创造的积极性相当高。

稍后还创办了仁和运输公司,专门跑海运,更是赚的盆满钵满。朝廷给公司的运费,从南京到北京是20%,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开发航道、总结经验、建造大船,将成本降到了5%!

为此户部不止一次的提出要降低运费,汪舜华冷冷的看着他们:“是不是以后所有从南京运到北京的粮食,都只按10%给运费?”

下面不敢说话了,如果这样,仁和公司只是少赚了一些,其他的公司也好,私人企业也罢,就只能赔本了,反而只有仁和公司能做这生意了。

行情如此,仁和公司还是大量挤占市场。每年通过海运,大约600万石货物被从江南运到北京,其中至少有七成归属仁和公司。

此次开办四处的皇店照样以“仁和”命名,除了发展生产,也有安置太监的需要,主要生产宣德炉和景泰蓝。这两样艺术瑰宝,深藏禁宫实在是可惜;此外,还派人去福建研究茶叶制造。

此前汪舜华拿着宫里造办处制作的景泰蓝赏赐了不少王公贵戚和文武重臣;也赏赐过藩国。这样精致奢华的东西,刨除本身的政治意义,大家都喜欢,朝鲜、琉球等国曾经多次遣使请求赏赐。

汪舜华拒绝了。我只不过是投石问路打广告做宣传而已,真当我冤大头吗?

现在正式向民间及海外出售,相信很快可以风靡海内外。当然,这两样东西都属于奢侈品,售价很不低。

仁和纺织虽是皇店,然而半路出家,不管是底蕴还是技术都不属于领先,不过是有皇家光环加持而已;事实上,现在全国都在加足马力进行纺织。

汪舜华会开皇店,但更关心的是朝廷的财政问题;何况流民问题和奴婢解放问题,既是政治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如果不能确保就业,那么口号喊得在响也是放屁;再说,有些技术革命不能在农民家的小手摇车上出现,而会在大规模的生产车间里产生,毕竟那里才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也有足够的产业工人,可以碰撞出火花;何况朝廷寅吃卯粮很多年,现在又凭空多出几十万衙役要养活,中央缺钱,地方上同样日子不好过——有些地方地广人稀,一个县1000人足够了;但有些地方人多事情多,1000人还真的不够,虽然朝廷已经根据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到了,但毕竟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现在百姓日子好过了,水涨船高,那么衙役的待遇是不是也应该提升一下?——但是中央已经做了这么大的努力,你好意思再开口吗?

怎么办?

皇粮国税只能养那么多,剩下的各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后代的公务员还分为国家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呢!再说,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都需要钱,不能把所有的钱都问中央来要。

钱是没有的,但是可以给政策。矿产什么不要想,那是朝廷的,但是允许各地发展集体经济——早在建极五年,国家就允许了,这年头主要还是纺织刺绣等手工业。地方公司由地方政府派人管理,缴纳完国税,红利中、省、府抽成;如果是省府一级创办的,那么下面的就省了。

这些钱,你们自己安排,当然都要用到正道上,比如养计划外的衙役、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开办学校等等,不能揣进官员自己兜里;要发奖金也行,不能超过年俸的30%,而且必须报请中央批准,账目要清楚,随时备查——审计局专门管这事。

这个政策出台,不仅户部上下兴高采烈,各级省府县也是高高兴兴,当然骂声也很不小,但是地方几乎一片倒的支持,总算顺利推行。

地方要搞国企,中央更要搞,盐铁茶之类国民经济命脉的要加强,能够大量吸附人口就业的纺织业则也要花大力气。

此前就有官办纺织业,规模相当庞大。当时镇江、苏州、松江、徽州、宁国、广德以及浙江、江西、福建、四川、河南、山东等地许多州府都设有织染局。其中以苏州织造局最为著名,杭州织造局次之。官府纺织业主要生产丝织品,且岁造有定数,产量相当可观。

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花色繁多,堪称“五色眩耀,工巧殊过”,尤其妆花和织金最值得称道。

但这些产品主要是作为皇室特供,现在要办的是面向社会的市场化的企业,自然完全不同。

建极四年,在汪舜华的支持下,户部尚书年富在济南、苏州、杭州、南京、松江、镇江分别创办了大型纺织工厂,属于央企,户部新设国资司管理,正副领导为正七品,由吏部派遣;随后又在大同、太原、开封、洛阳、西安、成都、长沙等地创办纺织工厂,统一命名为光明,后面加地名,再不行加序号;除了国税红利,余下的也可以自己使用。这些工厂多的有上万台织机,雇佣上万工人劳作,少的也有两三千,投入产出都相当大。现在每年仅此一项,朝廷能拿到400万两的红利。

之前的官办织造局主要生产丝绸等高端奢侈品,但现在新办的纺织厂的主要产品,是棉布,这也是民纺的主要产品。

棉花原产印度,早在南宋就已经传入,当时还只在南方一些地区种植。元初,黄道婆改革了纺织工具,棉纺得到重大突破。

太祖建国后,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彻底改变了中国人以丝绸和麻布为主的穿着传统,棉纺织迅速成为第一大手工制造业。

有关专家估计,明朝中叶以后,中国每年生产约6亿匹棉布,商品值近一亿两白银,其中52.8%是以商品在市场出售的。仅黄道婆的家乡松江,每年可生产二三千万匹棉布。

但这样的棉布,绝大部分不是在工厂里制造出来的,而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村家庭所织就的。与规模化的工厂化生产相比,前者几乎没有劳动成本支出,老幼妇女都可从事,而且时间也没有成本,任何人都可利用闲暇时间单独操作。

当然,这也导致工业革命最终并没有在中国发生,因为技术研发和推广,也是需要成本的。

相关推荐:酒剑仙:雨夜宿醉,一剑震天下大唐,我娘胎修炼被李二发现了大唐:李二,你在教我做事?穿越从遮天开始我修了个假仙都市医神狂婿犯罪现场阅读器最不完美犯罪带着一艘战舰,来到了月球星球掌控系统从月球开始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