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次元->回到明朝当太后->章节

202、战场(四)

热门推荐: 食物链顶端的猛兽 都市国术女神 从向往开始制霸娱乐圈 特种兵之战狼崛起 我有一座天地当铺 我真不是魔神 剑仙三千万 诸天新时代 宇宙级宠爱 女配她天生好命

尽管于谦等人已经尽力挽回,但这道已经放宽条件的旨意还引发了惊天的风波。朝臣屡屡进言,甚至纠集到左顺门请愿,核心就是读书人就该有特权,不能对他们过分要求。

汪舜华根本不听,甚至让刘金带着水去,说:“太阳大,多喝水,才能坚持的久一点。”

这明显就是奚落了。

还没完,跟在刘金背后的吏部尚书萧维祯脸色有点尴尬。

刘金替他说了:“有旨意,清理土地人口是朝廷决议,关乎天下安定,关乎社稷民生。百官应体悟朝廷之艰难、朕之苦心,合力同心,强国富民;而非假为民请命之名,实为包庇纵容,出位沽名,坏我朝纲。有不从者,可以挂冠去职,朝廷绝不强留。”

他将拂尘一甩:“太后命萧尚书来此现场办公。诸位若是想去职,尽管站出来,当场勾了官籍,便可自行离去。”

朝臣们面面相觑,只得站起来拍拍衣袖,继续回衙门办公。

而在真正受到影响的浙江、南直,士子们是真的傻了——此前朝廷已经杀了一批,发配了一批,大家不是不害怕,只是相互鼓劲——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多坚持一天,胜利的希望就大一点——马上就要乡试了,朝廷为了脸面,一定会让步的。

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是这样的结果。

而这已经是以于谦为首的大臣极力争取的结果了。

所有人都蒙了。

胆子小的已经赶紧回去准备了——必须马上把衙役拉回家里清测量清楚,交清税粮,然后到衙门开介绍信,这样才能在年底前动身,明年二月之前赶到北京报到。

——朝廷已经法外施恩,估计是考虑到读书人群体不好得罪,不想逼得太狠,现在再起来闹腾,那就是要逼朝廷收回成命,停了乡试啊!——就算只停一科,虽然只有三年,在官场上,年龄某种程度上说和前程挂钩,这在后世大行其道,在明朝也不是什么潜规则。20岁考中状元和50岁考中状元,就算朝廷任用的时候不区别对待,但是资历熬起来,你真的有优势吗?

——那就老实点吧。这几个月士子们出去闹腾,各级地方政府先是震恐,然后就是紧张,但该做的事情还得做——读书人家的田地不让测量,就先去测量别人家的吧。现在你们要是不着急,官府更不着急了。

离得近的还在犹豫,偏远地区的接到圣旨就是七月中旬了,得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否则错过了考期就得等三年!本来已经准备妥当到省城考试的只能星夜兼程回家,没钱的只能抱头痛哭。怪谁呢,朝廷给了时间的!

当然也有不信邪的,尤其是江西。这时候的江西可不是后代戏称“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份,恰好相反,是真正的高考强省。历史上从天顺四年到成化五年连续四届状元都是江西人,所以成化八年本来准备选刘震作状元的时候,发现又是江西人,不得不另外推荐了苏州人吴宽。

可以想见,骄傲的江西士子怎么可能接受朝廷这样的践踏?难道满腹经纶竟不如上缴的那点钱粮?汪太后这是掉进了钱眼了吗?

胆大的再次去孔庙放声大哭,但是那里现在戒备森严,衙役严阵以待,就等着你去自投罗网,抓着当场革去功名,直接扔大牢——后面的面面相觑。

出头的被处理了,等后面反应过来的同样痛哭流涕——这他妈和说好的完全不一样啊,难道不是应该朝廷在士人的请愿下,顺应民意,罢免酷吏,或者捉拿一部分人严刑拷打,永远禁锢吗?怎么全发配海南了——要支援边疆建设也不是这样的!

——而且,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乡试已经过了,只能再等三年!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汪太后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把这件事理清楚,为此连自己的名声都不顾了,这时候再硬抗,就真的不知好歹了。

盐商们打不过,扛也扛不过。七月中旬,扬州府几个被下狱的秀才为了戴罪立功,向朝廷供述了盐商们这几个月来的行止,同时也供述了组织闹事的头头。

八月初一,成国公朱仪、宁阳侯陈懋亲自坐镇,出动了附近卫所五千人,趁着盐商们正在集会,一举捣毁了他们聚集的馆所,捉拿盐商近五百人,现场查抄出白银近二百万两。

消息报到北京,汪舜华大喜,下旨继续查抄;对于举报的几位士子,各赏白银五十两,允许他们参加今年的秋试。

与此同时,苏州的商人也抓了一批,尤其是粮食商人,由朝廷派人暂时接管。有平价米、平价盐,市民保持了情绪稳定,商人们却情绪不太稳定了。整个城市上空蔓延着哀怨、责备等各种味道。

九月初一,汪舜华正式采用户部左侍郎马昂的建议,在南直、浙江两省试点票盐制,寓纲法于票盐,借助辘轳转运来规复引地,从而增加课厘收入。

此前的盐法的主要是纲盐制,即政府每年根据盐的产量、销售量的多少,确定发售引数,订为纲册,每年一纲,招商认引,额满为止,商人按照所请引数缴纳正杂课额。在这种体制下,与盐政有关的所有人都视盐务为利薮,官商勾结,互相依托,牟取私利,导致盐价日昂,私盐泛滥。

马昂经过考察,建议:“废引改票,试行票盐制。不问新商、旧商,只要交足盐课,即可领票运盐。票商既无限制,亦不固定,就可废除根窝专商之弊。”

其制由运司印刷三联票据,一留作存根,一存分司,一给民贩行运。各州县民贩,由州县给照赴盐场买盐,纳税后运盐出场,分赴指定口岸销售。盐票每张可运盐十引,每引为三百斤,合银六钱四分;另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和以前是一样的。

他同时建议:“严禁夹带重斤和出湖改捆。以前一引官盐甚至敢夹带数引私盐,而卡员不敢阻拦。以后官运、营运都只许到坝采买,不许再下场自捆,严令卡员认真抽称,查出包内夹有重斤,就照全船包数扣罚充公,包外夹带的也要严究查办。以前盐商在出湖时为了节省运脚和按包抽厘之费,都捆大包,每包重一百二三十斤不等,改捆后盐票不符,以至有余票护私之弊,影响盐厘的抽收。所以以后不许再改捆大包,车行、船户承雇出湖之盐时按斤论,不再按包论价。过坝时不但给予护票,而且由分司发给舱口清单,以方便卡员凭单查舱,并且按包抽厘。禁止出湖改捆后不但方便卡员的稽查工作,而且有助于减少私盐,保证盐厘的如数征收。”

汪舜华准奏。

以前的盐商基本上被一网打尽,但大家都知道盐业是最来钱的,即便是朝廷限价,但还是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因此争先恐后的往前挤,唯恐落了后。很快,朝廷首次印刷的一千张盐票就被抢空了,甚至很多小老百姓也往前挤——现在没有门槛,只要六十多两银子就可以拿到3000斤盐!要知道以前每斤盐是300文!那就是900两银子!

——这差距得多大!

要拿到盐票,金银铜粮食都行。自然,各个盐运司立刻忙起来,加班加点的迎接各种生面孔熟面孔;建极制钱也悄然在苏州街头出现。

盐商们算是消停了,士子们也消停了。接下来的时间,官府加班加点组织丁壮开展测量——之前一些普通农户已经完成了,现在学子们要赶时间,但前面还有那么多人,而且每天官差也是有工作时间的,该怎么办?你看着办;至于那些还想不通的就继续想,想通为止。

江南各地的秩序相继恢复正常,尤其苏州知府杨贡。上次当着王公重臣被羞辱得很了,自然很想找回场子。这位仁兄也是妙人,趁着中秋节组织农民敲锣打鼓的上街游行,跑到城隍庙庆祝丰收,叩谢城隍老爷保佑,又感谢皇帝太后恩典,今年租税少了多少多少。

——这还真不是演戏。按照弘治进士陆深的说法:“天下税粮共二千九百四十三万余,浙江一布政司二百七十五万二千余,苏州一府二百八十万九千余,松江一百二十万九千余。”考虑到苏州府不过七县,松江府只有两县,这赋税真的很不轻。

——按照宣德年间周忱的说法,江南一带,官田每亩交租四五斗、七八斗,甚至一石以上。后来租税变为官粮,还要到朝廷指定的官仓缴纳,通过漕运送到北京,其中多少损耗,都要由百姓承担;甚至有的产量不过二三石,交税就要一石,如果遇到盗贼或者舟船不顺,损失更是难以计算。

这么重的税,除了本身重税外加杂科,运输成本是重要因素。

按照专家的估计,正统年间,江南军运漕粮的实际运耗已达到正额的2—3倍,而这还是漕粮运费实际负担的最小值,在一般情况下,漕粮运费将达到正额的3—4倍,甚至5倍以上。军运如此,民运更甚。名臣王恕估算,江南北运粮食的每石运耗高达到1.7至3.3石,所以明面上不到15万石的粮食,实际要40余万石才能确保完成任务,随着催征、解运、入库等环节陋规科索的叠加,数字也在不断攀升。到了明末,解运成本更是达到其承解田赋正额的8至10倍之多。

如今江南等地的田赋还是比其他地区要重,但每亩40斤,不到三斗,而且徭役免了,这已经不是减负,简直是移山。

因此,这些都是真情实感,比士大夫商贾有说服力得多,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也醒悟过来,于是大家第一次惊讶的发现小民居然可以这么用。

可以说,今年江南地区形势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让人目不暇接。

和历史上一样,在南直隶坐镇指挥土改的集贤院大学士王直,在九月二十三日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文端,敕有司祭葬。

稍早之前,楚庄王庶三子东安王季塛薨,享年三十七,追谥恭定,没有嫡子,除国。

九月的倒数第二天,含山大长公主薨,享年八十二。她是太祖第十四女,也是最后一位辞世的太祖子女,德高望重,这几年没少被拉出来站台,当然能够见到这么多晚辈,长公主还是很高兴的。

她去世,汪舜华难过了一下,让襄王率领诸王前往祭奠,又让工部营葬。

她想起了当年初见长公主的情形。原来在不知不觉间,嫁进皇家已经整整十七年了。

如果长子见济还在,也该十六岁了。

那样,也许她就不会这么辛苦。

那样,也许她就不会像现在一样,独断专行,而会被群臣施压及早还政皇帝。

汪舜华赶紧打住自己的胡思乱想,又拿起笔,岁月不待人,皇帝一天天长大,她早晚是要把天下归还给他的,必须要抓紧时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十月初,在南直隶、浙江两省士子的殷切期待中,朝廷任命乡试主考的圣旨终于到了,基本都是到各地主持改革的重臣。

迟到两个月的乡试终于拉开了帷幕,也算几家欢乐几家愁。

只是今年工作压力太大,尤其南京各部。从去年开始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今年上半年更是战战兢兢,唯恐大乱。

就在南京贡院打开的当天,工部尚书王永寿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芮钊、通政使司左通政冯贯一起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没几天,辽东副总兵施聚也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他在历史上因为戍边有功被封为怀柔伯,这次没有这样的运气。

发完了新一年的黄历,各省参加明年会试的举子也相继入京。

在举子们忙着看京城的风景,顺便温习功课的同时;朝廷接到了户部尚书年富的讣告,比历史上早了两年,真的是累死的,这两年在户部基本没有睡个安稳觉,尤其今年,夜以继日,不到七十岁的人,走路都觉得费力;如今事情看着办成了,本来以为松了口气,结果就没喘上来。

汪舜华很是伤感,下旨追赠“恭定”,一应后事,隆重办理。

冬至节,让襄王带领相关人员前往天寿山祭祀,又接到吏部左侍郎吕原的讣告,同样是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四十五岁。他是知名学者,也是一位理学家。消息传来,大家都很难过,尤其很多士子,很仰慕他的才德。

汪舜华下旨,赠礼部尚书,谥文懿,遣商辂谕祭,并让工部负责营葬。

接下来又是新一轮人事调整:

刑部尚书俞士悦已经七十三岁,吏部尚书萧维祯也年近七十,俱任集贤院学士,主要是这三位这次实在把人得罪得很了,现在功成身退未尝不好。萧维祯就是历史上于谦案的主审,这回当然也有不得已,但总的来说,还比较畅快。

吏部左侍郎崔恭升尚书,右侍郎李秉进左侍郎,左通政尹旻升右侍郎;户部左侍郎马昂升尚书,右侍郎薛远进左侍郎,翰林院学士丘浚升右侍郎,年头升一级,年尾升一级;右都御史程信调刑部尚书;礼部、兵部、工部还是老熟人。

督察院左都御史还是陆瑜,右都御史钟同、左副都御史钱溥、右副都御史余子俊;

通政使张文质,左通政赵昂,右通政杨贡,还是四品,不过从地方到中央,感受应该不同;左参议陈鉴,原翰林院侍读学士,主要是脾气不大好,不适合主持翰林院工作。

少詹事林文升詹事。

侍讲学士柯潜升翰林院学士,侍读江朝宗升侍读学士、杨守陈升侍讲学士,侍讲孙贤转侍读,修撰孙贤进侍读,编修徐琼进侍讲。

领导严重缺员,下面人多,资历还是不够,于是虚位以待。

表现出众的高明则被提拔为江西按察使。

当然,最大的黑马是王越,在平息走私分子的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加太子少保。

不到四十岁的正一品,而且是以科举入仕的,前后不过十二年,不能说绝无仅有,也实在堪称罕见。

另一个高兴地合不拢嘴的是都督卫颖,被封为宣城伯;平江伯陈豫也更进一步,拿到了侯爵,但是都还没有取得世袭资格。

年底了,考虑到大家的辛劳,汪舜华下旨,照往年的例,赏赐外出办差的大小官吏三个月的俸禄,同时赏赐群臣一个月的奖金;各省大小官员还有编制内的衙役,也得了赏赐——这算是额外的惊喜;甚至在今年去世的高级官员,也得到了赏赐——这是从没有过的,以前都是人死如灯灭。

虽然有很多怨恨和不满,但大家居然觉得,汪太后真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

新任户部尚书马昂这回钱掏的很爽快,没有扣扣索索的——今年光是兑现举报奖金就多达六百万两,早就心疼过了。

何况确实今年都很辛苦,当然付出也有回报。顶住了士子和盐商们的反扑,顺利完成了人口土地清理和打击私盐、匪患三件大事。不仅极大地为农民减轻了负担,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稳定的收入来源,当然,还带来了不小的甚至可以说是巨大的惊喜——江南各地士子补缴的五年田赋加起来将近两百万石,这还算少;在扬州城查抄的盐商资产,总计近五千万,抵得上以往朝廷两年的总收入,而且这是金银和粮食布帛的折价,其他的珍宝古玩不计其数。

而顺藤摸瓜,查处一大批跟盐商、茶商勾结的贪官,自然资产也不少,加起来有三四百万,还有数万顷土地,让所有参加查抄的官员口水流了一地。

要不还的说盐商最肥。

养肥了就该宰。

过了这么些年好日子,该出点血了。

马昂等人过惯了苦日子,见了这么多银子就走不动路,他们不知道七十年后有个叫刘瑾的宦官,是比大贪官和珅还强的存在。大学士王鏊记载,家产折合黄金1.2亿两,银2.6亿两;同时代的钱宁、江彬也都富可敌国。

稍晚的严嵩抄家两次,实物共折银近234万两,相当于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抄家清单被编成《天水冰山录》,可供观瞻;而他之所以明面上不如刘瑾等人,因为父子俩都是雅贼,古玉瑰宝以至书画之类,每件都是无价之宝。

腐败总是越往后越严重的。

有道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官员们领着年终奖,吵架的音量都稍微低了一些。

相关推荐:酒剑仙:雨夜宿醉,一剑震天下大唐,我娘胎修炼被李二发现了大唐:李二,你在教我做事?穿越从遮天开始我修了个假仙都市医神狂婿犯罪现场阅读器最不完美犯罪带着一艘战舰,来到了月球星球掌控系统从月球开始称霸